銳 評
  □堂吉偉德
  近日,記者發現北京朝來萬通農貿綜合批發市場肉類大廳內,有很多攤點銷售光鮮白嫩的豬蹄,有商販稱,這類豬蹄是加工點通過“藥水”浸泡而來。記者將樣品送交第三方機構檢測發現,多個攤位的樣品殘留雙氧水和工業火鹼。(9月9日《新京報》)
  泡制“美白豬蹄”的初衷不難理解,其目的不過是商業逐利之下,讓產品更具有“賣相”。就整個產業鏈條而言,“藥水”浸泡屬於一種“額外成本”,原本從凍庫中採購的豬蹄,在質量上並無問題,可直接銷售並放心使用。經過“美白”這一環節,反倒讓產品質量發生了變化,由合格食品成為“毒品”,不能不說消費誤區的存在,在其間扮演著推手的作用。
  肉要越瘦越好,菜要越綠越好,豬蹄則是光鮮白嫩最逗人喜歡。正是在這樣的消費需求之下,瘦肉精大行其道,催色素也成為行業秘密,“美白豬蹄”也應運而生。其實,“美白”之法在諸多案例中已有呈現,比如用福爾馬林對海鮮的漂白和保鮮,早成食品行業的慣例。若沒有消費層面的抵制,那麼供給層面的迎合,就會無所不用其極。
  事實上,與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的國家相比,國內監管體系的差距不僅在於行政監督和技術監督上,更在於公眾權利意識和安全素養上。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常識和識假防假能力,同時還因為普遍性的消費誤區而產生錯誤的導向。假若人人都能成為“編外監督員”或者“義務管理者”,“全民監管”的成色更足的話,那麼不僅對於商業誠信,對行政監管的作為,也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。
  消費誤區與商業誠信是彼此的存在。在構築商業誠信的時候,不要淡化了作為消費的責任與權利。只有做好了自我,才能共同築好食品安全防線。
  堂吉偉德  (原標題:消費誤區是“美白豬蹄”推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w48lweu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